在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,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比电视剧里展现的要复杂得多。重耳并非一开始就显现于历史的舞台,他真正开始为人所知,实际上是在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之后。直到那时,史书里几乎没有他的记载,估计他当时并没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件。重耳的“美丽人生”也就此从他的流亡岁月开始了。
通常来说,政治流亡意味着被迫远离家园,过得十分艰难。而重耳的流亡,却是一个不同的故事。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里,他共计娶了七位妻子,这些妻子并不是他自己挑选的,而是由别人送给他的。在许多人眼中,这些日子似乎过得相当好,尽管他偶尔会造访一些小国,偶尔被当地人看作是外来的异乡人,但这并不妨碍他享受生活的乐趣。更重要的是,重耳到达大国时,迎接他的往往是隆重的礼遇。特别是在齐国,他与齐国国君送给他的妻子过得非常愉快,生活安逸,几乎忘记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归属感。若不是他身边的人如赵衰等的提醒,重耳可能真会在齐国过上“世外桃源”的生活。
重耳的流亡并不是偶然。三十四岁那年,晋献公在骊姬的挑拨下,开始分化和削弱自己的三个儿子。为了削弱太子申生的权力,晋献公派重耳驻守蒲城,夷吾则被派去屈城。随着骊姬的谗言,太子申生被杀,晋献公派出宦官履鞮去追杀重耳。履鞮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工作者,他在三天内就到达了蒲城,而重耳在危急时刻翻墙逃走。履鞮奋力追击,虽然只是砍掉了重耳的一只袖子,但这一惊险的逃脱,正式拉开了重耳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。
展开剩余71%在逃亡的初期,重耳首先选择了去西北的白狄(或翟国)避难,这也是他母亲的故乡。重耳和随行的众人,得到了当地的庇护。在白狄,他娶了两位女子,其中一位送给了他,另一位则是赵衰的妻子。五年后,晋献公去世,晋国的大夫里克找到了重耳,欲迎他回国继位。然而,重耳拒绝了。他表示,由于自己背离父亲的命令逃离,无法以儿子的身份参加父亲的葬礼,因此不愿回国。事实上,重耳并非不想回国,而是因为晋国的局势非常不稳定,权力斗争一触即发,他害怕回国后会陷入权力漩涡,最终丧命。于是他决定拒绝回国。里克只得转向了另一位兄弟夷吾,最终拥立他为晋惠公。
然而,夷吾即位后,逐渐意识到重耳对晋国的影响力,担心他会回来争夺王位,于是命令追杀重耳。令人讽刺的是,履鞮再次被派去追击重耳,但这次重耳早已得知消息,因此成功逃脱。此时,重耳的运气真是可谓非凡,难怪后来有说法“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”。
在离开白狄时,重耳曾向自己的妻子承诺:“若我二十五年后未归,你便改嫁。”妻子也幽默回应道:“等你二十五年,我坟上的柏树都长大了。”尽管如此,她还是答应等待他的归来。
五十五岁时,重耳依然没有放弃自己治理国家、报效家国的雄心壮志。白狄显然无法帮助他实现抱负,他意识到唯一能帮助他的人是齐桓公。于是,重耳决定前往齐国,在齐国,齐桓公热情接待了他,甚至将同族的少女齐姜嫁给了他。重耳和齐姜在齐国度过了五年的平静时光,享受着安逸的生活,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要回国的目标。此时,跟随重耳的赵衰等人逐渐感到不安,开始商量如何离开齐国。这个消息被齐姜的侍女听到了,齐姜立即下令处死侍女,并劝说重耳赶紧离开。由于齐桓公去世,齐国内部发生了动荡,重耳明白自己不能再继续待下去,便决定再次踏上流亡之路,前往楚国。
在楚国,楚成王同样以礼待重耳,重耳也表示感激。楚成王问重耳若将来回国后如何报答楚国,重耳回答:“楚国有的是金银财富,若真要报答,就愿在兵戎相见时为楚成王退避三舍。”楚国的将领子玉对重耳的言辞感到不满,但楚成王却认定重耳是一个有远见的英雄,最终证明了自己的眼光。几年后,晋楚城濮之战中,重耳遵守诺言,命令晋军后退,以示报答楚成王的厚恩。
在楚国的日子里,秦国的秦穆公派人将重耳接到秦国,并为他娶了五名女子。重耳在秦国待了两个月后,晋国的使者终于找到了他,劝他回国继位。公元前636年,秦穆公派遣军队护送重耳回到晋国,最终重耳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晋国。
十九年的流亡,重耳经历了无数磨难与考验。尽管身处困境,他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,不断寻找机会,积极争取各国的支持,最终成功回国。当他六十二岁时,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涩的流亡王子,而是一个拥有丰富经验、准备好治理国家的智者。他用五年的时间,将一个动乱不安的国家治理成了诸侯中的强国,称霸一方,成为春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喜网-配资官网平台-配资炒股官网-股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