渠沟镇北黄垡村的形成与发展与虹江河密不可分。这座始建于宋末元初的村落,最初因长春观的修建而兴起。当时王姓佃户最先迁来为长春观当差,随后张、李、尹等姓氏陆续迁入定居,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村落规模。村落得名"北黄垡",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渊源。
虹江河作为重要的地理标志,其走向自固安县境内孙庄村、小集村起,由北向东南蜿蜒流淌。这条河流经大王马村、周家务村后抵达北黄垡村,再经孔家庄村最终流向霸州方向。在北黄垡村段,虹江河穿村而过,将村落自然划分为东西两部分。
据历史记载,为了方便两岸百姓的往来,村民们在河中央搭建了简易木桥。这座木桥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,更在无形中强化了"河东""河西"的地理概念,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空间参照。
展开剩余75%据了解,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,当地水利部门对虹江河进行了改道工程,将流经北黄垡村的河段东移至村外。此后,原来的河道位置被改建为老固马公路,这条公路穿村而过,成为新的交通要道。这一变迁不仅改变了村庄的地理格局,也见证了当地水利建设和交通发展的历史进程。
这种以河流为界的居住格局,既体现了先民顺应自然的智慧,也展现了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特点。
《同乐会》京剧团的兴衰
北黄垡村的《同乐会》在动荡年代里绽放出独特的光芒。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国民党和日伪军四处抓壮丁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高树荣老先生从八路军文工团退役回村后,萌生了组建京剧戏班子的想法。这位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人深知,只要让村里的年轻人学唱京戏,就能帮助他们躲过被抓壮丁的命运。
于是,二十多名年轻人纷纷加入《同乐会》,其中就包括陈雨林、高分、李荣和、李洪文、宋宝君等热血青年,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功。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开嗓,在寒霜覆盖的田野上压腿,将青春的汗水洒在这片饱经战火蹂躏的土地上。夜晚,长春观前大殿的油灯常常亮到深夜,伴随着锣鼓点与唱腔,这些农家子弟在董老师的指导下,一板一眼地学习着《打鱼杀家》《四进士》等经典剧目。为了向霸州岔河集村的董老师学艺,这些年轻人不惜步行三十里地,白天还要帮董老师家干农活。正是这份执着与坚持,让北黄垡村的京剧艺术逐渐成长起来。
《同乐会》的剧目日渐丰富,《打鱼杀家》《四进士》《秦香莲》等经典京剧都能完整演出。他们不仅在本村表演,还经常到永清、霸州等地巡演,为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带去难得的欢乐。这些演出不仅传播了京剧艺术,更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点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之光。
随着1955年初级社的成立,这个承载着特殊记忆的《同乐会》京剧团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那些凝聚着无数心血的行头、戏装和道剧,在文革中被当作"四旧"付之一炬。如今只剩下残存的板箱,静静地躺在农家角落里,诉说着那段既艰辛又美好的往事。
这些遗物虽然简陋,却见证了普通百姓在艰难岁月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守。但那段用艺术对抗苦难的岁月,那些用戏曲守护生命的往事,永远铭刻在北黄垡村的历史中,成为那个年代最动人的文化记忆,更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守护了传统文化的火种。
(本文由文史专家翁立坡老师口述,记录者张庭怀编辑整理)
责任编辑:丁原
发布于:河北省嘉喜网-配资官网平台-配资炒股官网-股民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